佛教说毁坏佛像、辱谤佛陀行为等同于“五逆”重罪中的“出佛身血”,将堕入无间地狱之中。但在中国禅宗史上,却出现了“丹霞烧佛”与“德山呵佛”、“义玄骂祖”这样的公案,为什么会这样呢?2016年3月27日上午,南京图书馆特邀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李翚老师带领听众去了解佛教的特色思维和中国化。
讲座开始李老师首先对佛教的基本教义、因果思维做了简单的解释。接下来,重点谈到了佛教的五种特色思维:无常思维——诸行无常;空的思维——诸法无我——缘起性空;不二思维,“不二”也称为“无二”,意指没有分别,没有对立。以“无二”或“不二”的方法去观察一切事物,就称为“不二法门”;非非思维——负的方法;悟的思维—强调通过灵感来完成,就时间来说可能是瞬间。最后,李老师详细讲解了佛教的中国化与心的思维。其中,佛教思维方式的中国化主要体现在几个个方面。第一,中国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融会般若性空论为特色的心性学说,并在中国佛教思想中占据了主流地位。第二,中国佛教强调人人皆有佛性、人人能成佛的众生平等说,鼓励每个人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解脱,这既是对佛陀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挥,也特别反映了中国佛教对个人道德完善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第三,重“顿悟”的直观思维方式。这与人人有佛性之说有密切的联系。既然人人皆有佛性,那么,如何凭藉佛性得以成佛?成佛需要经过什么阶段?经历多少时间?这就是“顿悟”还是“渐悟”的问题。以“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相标榜的惠能禅后来取代了强调“渐修”的神秀禅而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并最终成为在中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佛教宗派,“顿悟成佛”也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化的佛教理论之一。
整场讲座,李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实例将原本深奥的佛学思想阐述得非常清晰,受到现场听众的好评。(秦志华)